写作是生活中见缝插针的激情

年纪越大(其实也没有很大),就更容易投入感情。为什么是这样?

身边有朋友很容易流泪,也不一定是十分感动,据她所言,涟涟而下的泪水是很“三分钟热度”的事。所以我养成一个坏习惯,就是对所谓“容易的泪水”感到厌烦。有时觉得这是很不好的情感,但就是无法抑制地衍生反感。大概是因流泪的他人使自己强加同理心的缘故吧。就算它对我的刺激没有那么深刻,我也必须对你的深刻有所感触,可这种强行的理解,比较累人。抱歉。

一种可能是对周遭理解得越深入,就越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。因为情感变得更加多样复杂,所以理解其他事情也相对容易起来。所以情感上的投入并非因为主观因素,而是客观难度的降低。

不过我常被一些比较奇怪的东西打动就是了。导致自己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感动,还是到底自我中心的映射。不过所有感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,自己没有经历过相似的事情,大概无法产生真正的同理心。但“打动”我的东西太抽象了,以至于老是感觉为此鼻子一酸比较的虚伪。

天佑人类,天佑世界。我活着其实意义并不大,就算被后人铭记,也没有什么意思。因为“后人”也没有什么意义。朋友说“活着是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”,很greek social man。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,伦理本身也就不存在了。换言之,只有通过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态度,才能证明我们是有道德的人。个人的道德需要他人来定义和印证,其实不大喜欢这点啦,感觉像被吊在一根线上的蚂蚱。

那也没办法嘛。

话说回来,还是会总被一些从根本上无意义的东西所困扰就是了。

“思想”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?因为人人都有思想,而且无法分出高低。对他人(无数平凡的他人)的思想有真正真诚兴趣的人,哪有啊。更多是寻求共识和理解吧。但是连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轮廓,又怎么去理解别人?

当表达欲强盛的时候,写出来的东西会更有力量。没有表达欲,语言也会失去逻辑。

评论
热度(4)

© 苏元 | Powered by LOFTER